试用预约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解决方案
成功案例
技术支持
新闻资讯
关于我们
   
   
       
 

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学分析

 

【摘 要】当前人们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理解还相当模糊。由于社区研究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虚拟学习社区能揭示出虚拟学习社区的许多新特征。本文首先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了社区的定义、要素以及虚拟社区的内涵,然后着重分析了虚拟学习社区的社区特征,强调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社会互动和社区意识的重要性,最后从社区性质和功能的角度把虚拟学习社区划分为远程教育型、校园教育辅助型和社会教育型三类。

【关键词】 虚拟学习社区;社区;社会互动;社区意识



   虚拟学习社区(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y),又称网上学习社区、在线学习社区、网路学习社群、网络学习共同体(Online Learning Community,Networked Learning Community)、电子学习社区(Electronic Learning Community)等等,目前是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和远程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尽管这一术语国内外研究文献中频繁出现,尽管越来越多的人们使用虚拟学习社区这一概念,但是人们对它的理解还相当模糊,分歧也相当多。例如,Rusell(1999)把虚拟学习社区界定为“一个采用某些技术手段来协调其成员和集体在学习方面需要的组织”[1],即把虚拟学习社区界定为一种网上学习组织;Kowch和Schwier(1997)则明确定义虚拟学习社区是由自然意愿及共同的理念和理想而结合在一起的群体[2],即把虚拟学习社区界定为网上学习群体;王陆(2004)把虚拟学习社区主要视为一种网络教学支撑平台[3],等等。然而在社会学中,社区既不同于社会组织,也不同于社会群体,当然也不是一种技术制品。因此,为了使我们对虚拟学习社区有一个深入的理解,有必要对虚拟学习社区这一术语进行社会学的解读。

   对虚拟学习社区概念的社会学解读大致可以区分出两种逻辑分析思路,其一是沿着社区——学习社区——虚拟学习社区的逻辑分析思路,其二是沿着社区——虚拟社区——虚拟学习社区的逻辑分析思路。这两种思路的共同之处在于逻辑分析起点都是“社区”,不同之处在于前一种思路在分析过程中侧重于现代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理解,强调学习是一种社会建构过程,强调成员之间的对话(discourse)、协作、活动和集体智慧(group mind)等,如Riel和Polin(2004)对网上学习社区内涵的分析[4];后一种思路则侧重于社会学对社区和虚拟社区的理解,强调社区的构成要素和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学内涵。本研究由于定位于社会学的研究视野,因此采取第二种对虚拟学习社区概念的逻辑分析思路。

一、社区的社会学含义

   在当今的西方国家的教育领域,“社区(community)”已经成为众多教育改革者津津乐道的主题,例如这一词汇已经衍生出许多术语,如学习者社区(communities of learners)、对话社区(discourse communities)、学习社区(learning communities)、知识建构社区(knowledge-building communities)、学校社区(school communities,强调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区之间的合作[5])、实践社区(communities of practice,强调把个人融合到社区之中的实践活动[6])。“然而这些术语除了在语言学上具有一些相近关系之外,它们共同的特征,如果有的话,还依然不清楚。这种混淆状况在无处不在的有关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的文献中表现得尤其突出。”[7]“目前,教育文献中对什么是社区或构成社区的标准是什么的讨论还非常少,认识还非常模糊。‘社区’这一术语太多地被用作一种教育口号而不是一种分析范畴,同时我们依然不清楚使用社区模式来支持学习的教育价值何在。”[8]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分析“社区”一词的本质内涵显得尤为必要。以下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社区的词源、定义和要素则有助于我们把握社区的本质内涵和特征。

   (一)社区的社会学定义

   20世纪30年代,“community”一词经美国进入中国,费孝通等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部分学生首次将英文的Community译为“社区”,“社区”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通用语。

   在社会学领域,可以说,作为社会学基本概念的“社区”一词,从使用之初直到今天,社会学家们的理解也始终不尽相同。100多年来,社会学的研究者试图从不同方面对“社区”做出科学的定义,故纷争歧见始终不断。丁元竹(1995)曾对社区的定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他把繁多的社区定义归纳为三类:人文区位说(认为社区是一群居民与其特殊环境所形成的关系)、地理和社会实体说(强调社区的地域性,并认为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同质说(社区为社会生活相同的地区,强调团体生活有各种互动行为)[9]。“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学者们所分析的对象不同,所以对社区的理解也不完全相同。但是,几乎所有学者都认同它所具有的共同体含义,这也成为社区的基本内涵。……也有相当多的学者同时强调它的地域含义,而且由于实际的社区研究总是以一定地域为基础的,所以地域含义已经深深地进入社区概念之中。”[10]这里为了使我们对社区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使研究有一个很好的概念起点,我们采用我国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等(2003)对社区的界定:“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11]。我们认为这一界定比较全面,把社区的许多本质特征涵盖在内。

   (二)社区的社会学要素

   乔纳森(Christien T.Jonassen,1959)的研究表明,大部分社区研究都同意社区含有如下因素:人口集团、地域、部分与劳动分工的互赖体系、具有文化和社会活动的特质、归属感、自我维持与发展。[12]我国社会学家王思斌等(2003)、郑杭生等(2003)、对社区构成要素的论述也与上述的归纳类似。例如,王思斌(2003)认为,作为一种社会实体,社区由以下基本要素构成:①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没有一定规模的人群,他们之间缺乏基本的联系,就不可能形成社区。②一定的地域界限。地域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是人们进行共同的社会活动的依托。③共同的社会生活。进行共同的社会生活是社区的本质特征,这里的共同生活是指人们共同的社会活动或社会互动,包括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精神方面的活动。④社区文化。作为一种底蕴,社区文化在维持社区的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⑤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社区居民愿意成为社区之一员的心理倾向,而其基础是他们在社区中所得到的支持以及成员之间良好的感情,即成员之间的亲和性。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称为社区意识,居民的社区意识是社区之所以形成和存在的心理基础,它也是衡量社区的发育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标。[13]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之间保持密切联系的途径也多种多样,如既可以通过乘坐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保持接触,也可以通过电话、计算机网络等通讯工具进行交流沟通。这种变化使得一些学者认为,“社区从地理和邻居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Wellman,1979)”[14],并且在界定社区时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网(social networks),而不是强调人们聚居的地方(Fischer,1982;Wellman, 1999; Wellman & Gulia,1999)[15] [16] [17]。这一点也是国外一些文献中并不强调学习社区的物理地域要素特征而强调人际之间的协作关系的主要原因。

二、虚拟社区的社会学含义

   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也称网上社区(online community),最早是英国学者Howard Rheingold(1993)提出来的。他将虚拟社区定义为“当足够多的人们带着饱满的情感长期进行公开讨论,以期望在赛博空间中形成个人的关系网时,在网络中所出现的社会集合体”[18]。尽管这一定义对后来的文献影响很大,但该定义却没有把社区和其他社会组织,如群体、社团、协会、追星族俱乐部等,区分开来。[19]这一定义使得人们对虚拟社区的理解变得很宽泛,如按该定义分析,通过QQ交流形成的社会群体也是虚拟社区。然而,在社会学中社区与社会群体(social group)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社区强调社区成员有共同的活动场所(或区域)以及在持久互动中形成的文化历史,而社会群体则强调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因此Rheingold对虚拟社区的定义更符合虚拟社区群体或网上社会群体的概念。为了使我们的研究有一个比较严格的学术框架,这里我们采用郑杭生等人(2003)对虚拟学习社区的界定: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netizen)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20]。

   如同社区的定义一样,虚拟社区的定义也举不胜举,但关于虚拟社区的组成要素和特征,人们还是有许多共同的认识。一般认为虚拟社区的基本要素和特征有如下几个:①有供足够数量人群进行同步或异步、实时或非实时互动的网络交流工具或软件系统,如网站开设BBS、聊天室、电子邮件系统、Blog等。这些工具使得成员之间的交往可以突破面对面情境的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也可以进行匿名的交往——“虚拟”的最直接表现(virtual一词的另外一层重要含义——实质上的、实际上的);同时这些交流工具和软件系统也成为成员进行互动的共同的活动空间或区域。②有足够数量的人群(网民),而且这群人在比较固定的网络空间或区域中发生着比较频繁和持久互动,这些互动形成了虚拟社区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和结构。③在持久的社会互动中形成有共同的社区意识与文化,并建立了成员间的群体认同和心理认同。从这些界定的要素和特征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电子论坛和网上社会群体都可以称之为虚拟社区。

三、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学特征

   对于虚拟学习社区的组成要素,尽管有许多不尽相同的看法,但是大多数学者注意到了三个层面:技术、学习和社会互动。例如,Carabajal,Lapointe和Gunawardena(2003)描述了他们构建的虚拟学习社区的三个维度:技术维度、学习任务维度和社会互动维度;[21] Tu和Corry(2002)提出了虚拟学习社区的一个三角形理论模型,即由教学的、社会互动的和技术的三个主要维度组成。[22]其中社会互动主要强调的是虚拟学习社区的社区特征。

   与虚拟社区一样,虚拟学习社区也同样具备社区的一些本质要素,如一定数量的人群、共同的网上活动区域、社会互动、社区文化与历史、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等。其中社会互动则是虚拟学习社区称之为“社区”的最为核心的特征,它不仅是虚拟学习社区成员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的必要途经,同时也是社区成员进行情感沟通以及形成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的重要方式。此外,社区意识(sense of community,包括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的文化与历史既是虚拟学习社区区别于一般网上学习群体和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衡量虚拟学习社区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在远程教育领域,由于学生与学生、教师以及远程教育机构之间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的状态,因此为这些学习者营造社区意识和对“班级”、学校的归属感等则是未来努力的目标(Dede,1996;Kaye,1995;Haythornthwaite,1998;wegerif,1998)[23] [24] [25] [26]。为了加强虚拟学习社区中成员之间的社会联系、亲和性和社区意识等,一些虚拟学习社区也常常举行一些面对面的交流活动。这也就是说,尽管虚拟学习社区中成员互动是以技术为媒介的人际交流,但它并不排斥成员在面对面情境中的社会活动。

目前太多的人经常作这样的假设:只要设计开发出互动交流的平台,就等于建立起虚拟学习社区,或者认为虚拟学习社区就是人机交互系统,如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然而,从虚拟学习社区的社区特征可以看出,仅仅开发一套人机交互系统,或者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些学习资源,还与虚拟学习社区有相当大的距离。正如Schwier(2002)所言,“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假设一个学习社区会自然而然的从虚拟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社会学因素是培育一个学习社区的关键,无论它是网上的还是面对面的。理解这些社会学因素很重要,因为它们可能会变成阻碍社区发展的因素”[27]。

四、虚拟学习社区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我们可以把虚拟学习社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从技术成分分类,可以把虚拟学习社区分为异步通信型(BBS、Blog)、同步通信型(文本、语音或视频聊天室)以及混合型;根据学习的性质可以把虚拟学习社区划分为任务型(task-based)、实践型(practiced-based)、知识型(knowledge-based或knowledge-building)[28]。以下我们主要从虚拟学习社区的社区性质和功能把虚拟学习社区划分为远程教育型、校园教育辅助型、社会教育型。

   (一)远程教育型

   这种类型的虚拟学习社区通常是以一所高校的网络远程教育为主体,典型的代表“网上人大(www.cmr.com.cn)”、“华师在线(www.gdou.com)”等67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的门户网站。这些虚拟学习社区除了具备虚拟社区的特征之外,通常还具有以下特征:①以某一所高校为依托,有完善而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有各种教学和管理的规章制度;②有功能比较完善的网络教学支撑平台,通常包括教学系统、课程开发系统和教务管理系统等;③有各学科和各专业的网络课程群,每个课程都有自己独立的BBS论坛、聊天室等,学习者既可以进行教学内容的视频点播,也可以在课程论坛和实时聊天室中进行各种非实时或实时的交流,还可以在线完成作业等;④由远程学习者、各类教师(主讲、辅导、监控教师等)和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等组成了具有一定人口结构的社会集合体,而且各类社会角色之间在社区中通常存在着大量持久的、有组织、有计划的互动;⑤学习者共同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学位、专业证书和接受学校的继续教育。对于这种类型虚拟学习社区,笔者的界定为:虚拟学习社区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网络空间中,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包括各类教师、组织管理人员等)共同组成的,具有持续的师生、生生互动关系的社会集合体及其网络活动区域。

   (二)校园教育辅助型

   这种虚拟学习社区通常是作为校园面授教育中课堂教学的补充和辅助而存在,而不是专门用来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例如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王陆教授等人以自己设计开发的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建立的虚拟学习社区等。这类虚拟学习社区通常具有以下一些特征:①学生是普通高校全日制的在校学生,他们的学历不属于网络教育系列;②学生为取得学历或学位而修学的课程中,大部分还是要在面授课堂教学环境中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学习,而只有极少部分课程(一两门)是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开展教与学的活动;③在支持平台或系统方面,通常没有教务管理系统;④在虚拟学习社区中通常没有教务管理人员存在,也没有教务管理人员与学生的各种互动关系;⑤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机构并非处于时空的分离状态,因此通常不涉及学生学习支持服务、校园文化建设、教育质量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三)社会教育型

   这种类型的虚拟学习社区通常是由企业、公司、研究机构、社会团体或者个人创建的,以某一专业和知识领域为主题的,具有频繁社会互动的网站,如“惟存教育(www.being.org.cn)”、“在线教育资讯网(www.online-edu.org)”等。与远程教育型虚拟学习社区不同,该类型的虚拟学习社区通常具有以下特点:①社区成员在共同兴趣的支配下自然地、自发地围绕着某一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讨论和交流;②社区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教学分工和教学职责等,既没有固定的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各类教师群体和教务管理人员等,也没有师生之间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持续双向信息交流;③没有各种教育教学制度和规范对社区成员的制约,维系这类虚拟学习社区的组织和制度力量相对比较弱;④有对任何公民开放的BBS论坛、聊天室或Blog等,它们是社区成员进行相讨论、交流的固定空间。对于这一类型的虚拟学习社区,Kowch和Schwier(1997)的定义比较适合:在网络空间中由自治(autonomous)而独立的个体自发的、在一套共同的理念和理想下结合而成的集合体,这些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影响[29]。这类虚拟学习社区,往往比远程教育领域中的虚拟学习社区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因此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它与远程教育领域中的虚拟学习社区最大的不同在于社区成员的角色结构和社会关系不同。

   在远程教育领域,建设虚拟学习社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个各方面运行良好的虚拟学习社区不可能完全通过自组织来实现,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有目的的介入、调控和改善,不懈地投入时间、资金、人力资源以及技术等。由于虚拟社区中的学习以及虚拟社区的发展,与社区成员所在的当地组织、社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Hunter, 2003)[30],因此要建设好虚拟学习社区,还需要加强和改进许多虚拟学习社区之外的工作,如网络教育学院和学习中心自身的组织管理工作,以及这些组织对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工作等。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之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远程教育学基本理论及其体系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ECA050193。

· 公司动态
· 业内新闻
· 业内资讯
 
     
     
     
版权所有:北京远方盛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CopyRight(C):yfss
北京总部: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富海大厦3层
邮编:100081  电话:010-88512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