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预约 | 联系我们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页
解决方案
成功案例
技术支持
新闻资讯
关于我们
   
   
       
  网络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网络课程体系的目标,在此基础上认为,网络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三大类课程,进而阐述了网络课程体系的内容表现与行为目标相结合、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化学习相结合、连惯性与整合性相结合三大原则。
  网络教学在学习信息制造、贮存和递送方面的特别优势,使得它既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不足,又克服了广播电视教育师一生交流不足的缺点;既为学生提供了完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又为协作化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逐步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彻现代教育理念,发挥网络教学优势,关键环节是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本文主要从网络课程体系的目标、类型和组织原则,对网络课程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网络课程体系的目标及目标原则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学的基本单元,是通过综合教学设计,以计算机互联网络为主要交流平台建设的教学科目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既不是一些商业网站未经教学设计所设立的吸引用户的课程,也不是一般性的辅助性网络教学资料。
  网络课程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创建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多样化的网络教学模式。需要坚持的是,网络课程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以利于保证网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然而网络课程不是完全独立的,不同课程之间必然有着严格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开放的“网络课程体系”。因此研究网络课程体系,对具体的网络课程建设有着指导性的作用,同时把网络课程的目标上升为网络课程体系的目标更具有实际意义。网络课程体系应在对学生、学科和社会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课程内容、组织活动,把对学习主体的尊重、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协调起来。网络课程体系的目标有以下几方面:
1.必须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网络课程体系中应该包含更多的有实际价值的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应能实现教育的文化、政治、经济等功能。
2.为学生营造探索与创造的空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求。在新的一个世纪中,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创新与创造将成为日常工作的主要基调,把全面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反思与创造能力。网络是一个优秀的教育信息贮存、递送媒介,在提供创新环境与创造性学习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必须予以充分利用,让学习者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创造性地着手解决问题,使其协作能力、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以发展。
3.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信息社会是一个人们之间竞争日趋激烈,而又愈加相互依赖的复杂社会,要求信息社会中的人不仅具有面对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应当身心健康并和谐发展,具有面对新问题的勇气和自信。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最好的教育不但帮助我们在职业上获得成功,还使我们成为更善于思考、更有好奇心和洞察力、更完满和充实的人”。网络课程应借助虚拟技术,使得传统校园的文化氛围、人文精神在时间、空间上得以延伸,学生在主动参与学习的同时,能得到网络课程所提供的人文熏陶,使自己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4.体现课程自身的开放性、动态性。课程自身要求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进行开放和动态更新,表现在:各个知识领域的相互关联;对科学技术进步的开放;教学内容的动态及开放性组织;学习过程组织中的平衡。网络本身是动态和开放的,为网络课程的动态和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动态、开放可以使网络课程得到不断地充实、完善,能随时作出调整来满足各方面需求,未能充分发挥动态、开放性的网络课程将不是合格的。这种开放、动态性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征和网络教学的优势,将知识以课程的形式进行新的组合或分类,构建网络课程结构,体现课程间的关联性,充分表达教学过程中人的活动,使网络课程体系走向有序化和人性化。
  明确网络课程体系的目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设计课程体系。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时代新的课程理念,有着自身特有的结构体系,应能体现网络开放、动态的特征,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为实现课程体系的目标服务。本文主要从网络课程体系的类型和组织两个角度来解析网络课程体系。
二、网络课程体系的类型
  自19世纪末以来,现代学校课程的基本结构几乎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革。现代课程的三大板块是:(1)理科课程——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与数学并称“数理课程”;(2)实用性课程——包括速记、打字、木工、烹调、汽车驾驶、婚姻与家庭、健康教育等;(3)人文社会课程----包括公民、历史、文学、哲学、社会研究等。它们各自承担着一个方面的独特功能。在考虑学科需要的层面上,多是将上述课程根据表面的认识简单地组织罗列,不同课程之间不能实现较好的整和。这种对课程和课程体系的认识方法已经与现代教育的要求严重背离,正在对课程体系的组织和对教学观念形成产生不良引导。
  当前,各国都在进行着适合本国发展的课程改革,2000年10月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了首届“课程理论国际研讨会”,与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各自课程改革的状况:通向后现代的日本新课程研究、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网络时代新加坡课程改革,等等。从中可以看出,课程改革对教育的现代化与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网络课程作为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以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而不仅仅是提供信息和让学生获得已经确立的观点、方法和原则。网络课程体系在提供丰富信息和传授基础性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培养关心变化和革新、有批判精神和团结精神、富于责任感和思想自主的人。
  笔者认为,对网络课程体系来说,其类型应该为: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创造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是发展性课程和创造性课程的基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智力基础;发展性课程是基础性课程的延升、创造性课程的有力支撑,侧重于学生的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内在素养的培养;创造性课程是基础性、发展性课程的目的,因为真正有创造力的人应当是综合素质高度整合的人。在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形成连贯、开放、整体的课程体系,从而保证学习者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图1为网络课程体系的类型示意图)


  ?
?
(1)基础性课程
  传统教育的课程结构也有基础性课程,但它的重点在于对事实的描述、培养学生的记忆,只要求学生掌握最后结果,对于过程较少涉及。这使得学生只能理解所学过的知识,不能灵活变通,在新的学习环境下无法很好地适应。而网络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课程不能停留在使学生获得知识这一层面上,应注重对现象、概念的解释,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知识都只是重新探索的出发点,培养学生认识、处理问题的多元观点和多元方法。

  基础性课程应该包括:不因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而失去其价值的历史文化知识;承认在数学地球多样性的前提下,有助于形成一种合作、团结、和谐的“地球村”的多元的、共享的知识;为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提供有序的、具体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习智发展的知识。基础性课程只有涵盖了这些知识,才能充分体现其基础性的地位,为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成长打下基础。
(2)发展性课程
  在信息时代,向学生传授他们今后求职所需的知识、技能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个人的要求和个人的发展需要。为了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必须借助网络的互动特性开发发展性课程,注意吸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不断将教育研究的成果纳入课程之中,引导学生者把握未来明显的或可预见的要求来处理当前的问题,使网络课程成为发展性很强的课程体系。
发展性课程应该包括:与现实生活(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紧密相连的知识;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思维能力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在正确价值观念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所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的审判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发展的知识。
(3)创造性课程
  创造性问题一直倍受关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从他近十年的研究中得出一个结论:“原来我们真正感兴趣的那种创造性的根源,或真正新思想的产生,是深蕴在人性内部的。”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进程中,也提出了创新教育。教育培养人的创造性的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传统教育中形成的过于严谨、思维定势、从众心理、对权威的服从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障碍。在网络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反思的空间,有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性课程重点在于:激发学生发挥其特有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对不同思想观念的理解与尊重、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创造性课程应该包括: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的知识;注重学生的好奇心、质疑能力培养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辩证思维、科学方法的知识;能激发蕴藏在学生内部创造潜力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知识。
  以上这种课程类型的划分不是绝对的,一门课程可能兼具不同类型课程的特征,比方说,在一门课程里面,可能同时兼顾发展性和创造性,等等,多门课程总括形成的课程体系将这种三元化课程类型结构表达的充实而丰富。总而言之,只有在基础性、发展性、创造性三者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才能促进网络课程体系自身的不断丰富和完善,才能很好地实现网络课程体系的目标,为未来社会培养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三、网络课程体系的组织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施网络课程,实现网络课程体系的目标,充分体现出网络教学的优势,有必要在网络课程体系的类型型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其组织原则,使得学习者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把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并能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分析网络课程的组织原则应结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使得网络课程呈现的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活动,创设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学习,另外,还应该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课程自身的发展来进行网络课程的组织。因此,网络课程体系的组织原则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内容表现与行为目标相结合、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化学习相结合、连惯性和整合性相结合。
(1)内容表现与行为目标
  网络课程的内容既要体现出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还要按照学习者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兴趣、需要、经验背景等来组织。学科体系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内在联系的反映,课程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其内在的联系。另一方面,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课程内容的组织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和认知特点,学生就难以接受,那么网络课程的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学生除了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必须培养解决问题、敢于质疑的能力,激发自己的首创精神。因此,网络课程的行为目标不是把重点放在事先规定的结果上,而是放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灵活性、理智探索、人格品质和创造性的反映上。
(2)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化学习
  网络课程应提供完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者进入网络教学系统后,可根据课程信息库中的课程设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可获得个人的笔记本、电子信箱、课程信息和资源库、网上练习。其中学生笔记本和网上作业与测验充分体现了个别化自主学习情境:学生笔记本——是辅助学习工具,具有随时在线存储、提交信息的强大功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在课程内容上加注,记录下学习的心得、疑难问题和重点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学习资源,另外,通过网络笔记本可以设定标签以标记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资源搜索,有助于学习者进行探索式学习。网上作业与测验——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检验,及时知道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达到预定的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网络课程又应提供协作化学习的环境。对于某些教学内容的学习需要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和群体的协商与对话(如: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实验、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可以进入虚拟教室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开展协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不是纯粹在向计算机学习,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其他学生在共同学习,体现了人性化的交流,弥补单独学习的缺憾。协作化学习的核心是让一群学习者“共同”去完成某一学习任务(问题解决、专题研究、个案设什),对知识的建构是在与同伴间竞争、沟通、协调和合作下逐渐形成的。
(3)连贯性和整合性
  加涅认为: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除了基本的生长因素之外,主要是各类能力的获得和累积过程。因此,网络课程在组织时要连惯性,体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递进关系,另外,要提供系统信息的框架,增强导航功能,以避免学习者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中迷失方向。
  ? 整合性是指在网络课程中,能包容相关知识点,体现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甚至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界限。整合性有助于学生获得统一的观点,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并把所学的课程内容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更多地关心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
通过网络课程体系的类型和组织的描述,我们可以将网络课程体系的结构用图2表示:



与传统方法相比,网络课程有着自身的优势,但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网络课程的评价、资源的共享和知识产权问题,等等。对网络课程体系的分析,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网络教学、保证教学质量,使网络教学随着网络技术、教育理论的发展更具生命力。

 

· 技术下载
· 技术支持联系方式
 
     
     
     
版权所有:北京远方盛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CopyRight(C):yfss
北京总部: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富海大厦3层
邮编:100081  电话:010-88512296